早在公眾號粉絲只有兩三萬的時候,我就決定,等我有幾十萬粉絲時一定要寫篇文章——《沒有做過自媒體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又是一年將終,那我就早點把這篇更了吧。
早幾年前,我一直覺得做一個廣告人實在是太忙太累了,一個Campaign接一個Campaign,一個比稿接一個比稿,一年到頭都在絞盡腦汁想創(chuàng)意出方案,一年到頭都在加班、熬夜、通宵。
后來等我開始寫公眾號了,我才意識到,其實做廣告還可以呀,沒有那么忙。
我試過在飛機小桌板上寫文章,試過在出租車后座寫文章。
我公眾號有多篇文章都是我航班起飛前的那一刻發(fā)送出去,然后等落地再打開手機回復留言。好幾次飛機落地廣州,我都沒有急著馬上回家,而是先在候機大廳找個位置坐下,寫一小時文章、回復完公眾號留言再回家。
我試過在地鐵上寫文章,也試過邊走路邊寫文章。
我習慣先用手機文檔列好文章大綱,要寫的核心觀點和案例,這些經(jīng)常都是我在地鐵上、的士上用手機備忘錄一邊思考、一邊反復修改。
然后在上下班路上對著耳麥講話錄音,再用APP將語音轉成文字,然后整理成文字稿,再潤色、修改。
所以我手機里有一大堆文檔寫作、語音速記的APP,比如石墨文檔、有道云筆記、Evernote、熊掌記,還有訊飛語記、訊飛聽見、搜狗聽寫、專業(yè)錄音、錄音轉文字助手等。
如果你遇到過一個一邊走路,一邊對著耳麥自言自語的人,好像神經(jīng)病一樣,那可能就是我。
我試過凌晨3點熬夜寫,也試過早上5點起床寫。
有好幾次工作出差,半夜三點才到酒店躺下,早上六點爬起來寫推文。為了盡可能減少睡眠時間,我看過好幾本講睡眠管理的書,比如《有效睡眠》《睡眠革命》之類,終于一度將我的睡眠控制在5小時以內。
這樣,在廣告公司日常的工作、加班之余,還能騰出寫文章的時間來。
盡管如此,但寫作對人最大的消耗并非時間,而是自我逼迫。
尤其是當你沒有靈感,文思不暢時,你不能扔筆撂挑子,你還是要逼著自己寫下去,就算寫不出來任何東西也要堅持寫下去。就算一邊嘴里罵著自己笨蛋垃圾,一邊也要手下不停筆地寫下去。
因為靈感并不會憑空而至,它總是在你寫寫寫的時候突然臨幸。這時,你就可以把沒靈感時寫得那一大堆垃圾全部刪掉,再從頭寫過。
在寫過幾百篇文章、幾十萬字之后,我領悟到的就是,寫作靠的不是靈感與天賦,而是自律、勤奮、自我逼迫與自我詛咒。
而比寫更令人煎熬的,是寫完文章發(fā)出來的那一刻。
掉粉總是先于漲粉到來。每次一更文,首先總是要先掉幾個粉,然后才開始緩慢地漲粉。
去年有段時間,我每次更文漲粉還沒有掉粉多,所以我電腦里寫好了十幾篇文章就在那存著,懶得更,因為更還不如不更。
你滿懷信心地把文章發(fā)出去,結果發(fā)現(xiàn)根本就沒人看。你以為它會像一枚火箭一樣,文章閱讀量、漲粉量迅速竄升,噌噌噌地往上漲,但事實上證明它不過是一截早就熄了火的焦炭。
你養(yǎng)成了習慣,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公眾號后臺看數(shù)據(jù),結果根本沒有任何動靜。
你白天每隔幾分鐘,就忍不住點進去后臺看一眼數(shù)據(jù),結果根本沒有任何動靜。
你像強迫癥一樣,每晚睡前總要記一下粉絲數(shù)據(jù),幻想著第二天一早醒來就爆了,結果根本沒有任何動靜。
每次寫文章,你都覺得它很有10W+的潛質,發(fā)出來就會突然爆紅,結果就那么稀稀拉拉的幾個關注和留言,根本沒有任何動靜。
然后你開始自我懷疑、自我詛咒,開始猶豫、開始遲疑、開始計劃放棄……
這時候你就會明白:沒有做過自媒體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有個打算做公眾號的朋友跟我說,好怕寫到才思枯竭的那一天,寫多了文章就沒有東西可寫了。
我笑笑,“放心吧,不會有這一天的。在這一天到來很早很早之前,你就因為堅持不下去,因為寫了文章沒人看放棄了。”
他的確寫了十幾篇就沒再更了。
所以你知道為什么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會寫“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吧? 知道為什么《古詩十九首》里悲歌“不惜歌者哭,但傷知音稀”吧?知道為什么宋代詞人周邦彥要說“最苦是,蝴蝶滿園飛,無人撲”吧?
作為一名站在時代前沿,總是在學習各種新內容形式、新媒體玩法的廣告人,我總是跟朋友感慨,我在2007年就發(fā)了第一條微博了,那會還是飯否,而在新浪微博走紅的時候居然沒有意識到要做一個微博大號,還是沒有一個自媒體人的自覺啊。
等到微信公眾平臺2012年8月上線,在微信公眾號大紅大紫的前夜,我倒是敏感地抓住了時代脈搏,在2013年注冊了自己的公眾號。
最開始我打算做成一個音樂號,每天分享一首我喜歡的歌和樂評。那時候我超愛電影《海盜電臺》,于是給公眾號取名『Pirate Radio』。
還記得我更新的第一篇文是樸樹的《火車開往冬天》。
但在堅持日更了半個月之后,我覺得……真心太累了,而且只攢了50多個粉絲,于是就放棄了……現(xiàn)在回頭想想,也許是選的第一首歌的意頭太不好了哈哈哈。
到了2015年,我又注冊了一個“空手”公眾號,準備更一些廣告從業(yè)心得、品牌營銷知識之類。
但說到底還是沒有做一個自媒體的決心和動力,加上做廣告其實還是挺忙的,而且我當時在廣告公司混得也還可以,也就暫時放下了這個念想。
這個號后來就淪為了每一兩個月更一篇讀書筆記之類,斷斷續(xù)續(xù)的,幾年下來也就攢了2000個粉絲。
蹉跎幾年歲月,直到2017年中。
因為工作上的一些變動,讓我突然意識到,所謂資歷、成績、客戶資源都是靠不住的,都是在為他人做嫁衣裳,人還是要“Put Faith In Yourself”,將信念放在自己身上,人生才能充滿希望。
于是我決定揀起公眾號來,一定要做成一個自媒體。
這一次,我認真分析了市面上做得好的一些公眾號,又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最終打算做一個讀書公眾號,每篇文章寫一個好玩的故事,籍由故事推薦一本與此相關的有用有趣的書。
這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市面上的讀書類公眾號,基本上分為兩類:要么是一些出版社和雜志社做的讀書號,薦書的文章過于學術,嚴肅、枯燥、乏味;
要么是一些新媒體公司做的號,內容過于雞湯化、商業(yè)化,講得都是片湯話,推薦的都是大眾流行、人云亦云的書。
這么一番分析下去,我又重頭開始,將原來的海盜電臺改名,重新開始做了一個名叫『海盜不讀書』的公眾號(后來又改成了『海盜閱讀指南』)。
第一本書推薦的是海涯達爾的《孤筏重洋》。
4個月下來,更新了50多篇文章,推薦了80多本書,然而,只漲了1000個粉絲。
這時我才懷念起原來『空手』號那2000粉來,一開始還看不上這么點粉絲量,覺得可以很快做到幾萬粉,現(xiàn)在看來實在是太寶貴了啊。
經(jīng)過一番反思,我覺得自己寫內容還是太過追求情懷了,而樂評、書評這種垂類都太過小眾,又沒有什么熱點話題好結合,因而也就沒有快速漲粉的機會。
于是我又改頭換面,打算學習一下六神磊磊讀金庸。我覺得六神磊磊能做成國民級自媒體,一是因為金庸小說擁有龐大的國民基礎,二是他用金庸題材來評點社會現(xiàn)象和熱點事件,舊瓶裝新酒,角度新穎而群眾又喜聞樂見。
而能夠和金庸小說相媲美的國民級IP,我想那只有四大名著了,這個群眾基礎可太廣了。于是,我就把讀書內容向前延伸了一步,專門寫了一系列談四大名著的文章。
(那時候我公眾號文章底部還標注著一句話,“看六神磊磊讀金庸,聽空手談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的文章一共更了19篇,然而……還是沒有什么人看。電腦里剩下的20多篇四大名著推文我也就懶得更了。
著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公眾號里原本寫過一篇關于泰國警察各種創(chuàng)意推廣方式的文章,當然也是沒有什么人看啦。
而在我刷知乎時,刷到一個“為什么泰國廣告能達到世界頂級的水準,而大陸的廣告卻只能望洋興嘆?”的問題,于是我就順手將這篇文章作為答案更在了知乎里。
沒想到這篇文章居然很快就收獲了5K贊,幫我的知乎從600粉漲到6000粉。那我就在想了,既然公眾號做不起來,那我寫知乎去好了。
于是我就打算寫一下知乎了。結果你當然知道,命運就是喜歡這樣捉弄你。當你隨便寫著玩一下,也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當你特意去做,抱著期望去做,那么結果無一例外會讓人失望。
寫了一個月知乎,毫無起色。
有一次,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從文案菜鳥到資深文案的?”。這個問題在知乎里有幾千人關注,幾十萬的瀏覽量,但是問題下面的優(yōu)質答案極少。
于是我花了一個多星期,精心寫了一篇回答,歷數(shù)了自己的廣告職業(yè)生涯,并總結了各種文案學習方法論。我相信它肯定能在知乎火起來的,結果當然是涼了。
但我想著,花了這么大精力寫的字數(shù)超5000字的回答,就這么棄之一旁太可惜了,于是我又順手將這篇回答更在了我公眾號上。
結果,它竟然火了。
這篇2018年1月10日的公眾號推文《我是如何從文案菜鳥做到群總監(jiān)的?》,在朋友圈小范圍流傳時,被廣告圈著名網(wǎng)紅趙圓圓看到,得到了他公眾號的轉載,于是引來了更多廣告圈大號的轉載。
短短一個周內,這篇文章被60多個廣告大號轉載,我估計在整個微信平臺的總閱讀量應該近百萬。這一篇文章也給我瞬間帶來了7000多關注,幫我的號破了萬粉。
本來我一開始并不打算寫大量廣告營銷相關文章,因為我天天工作都是干這個,公眾號還要寫這個真是無趣呀。
但在我寫了一圈樂評、書評、影評、四大名著之后,命運最終還是選擇了讓我寫廣告營銷。好吧,那我就寫廣告營銷好了。
直到現(xiàn)在。
這2年多下來,如果說我有什么經(jīng)驗值得分享的話,我有這么幾點想說:
不要只做一個主題,不要只創(chuàng)作某一類題材,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因為在我看來,新媒體內容的邏輯只有一條,那就是A/B test。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這個題材是對的,那個題材是錯的。一切看受眾反饋,一切用數(shù)據(jù)說話。
在互聯(lián)網(wǎng)面前,所有人都是小學生,最好的辦法就是測試-驗證-優(yōu)化-再測試-再驗證-再優(yōu)化。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所以你不妨多準備幾個選題,在自媒體上都更新試試看,看看到底哪個選題能火,數(shù)據(jù)表現(xiàn)更好,然后再堅持做下去。如果數(shù)據(jù)反饋不好,就趕緊調整,換一個選題試試。
如果你是創(chuàng)作圖文內容,那么可以公眾號、知乎、頭條號一起來做,包括小紅書。
如果你是創(chuàng)作視頻內容,那么不妨抖音、快手、西瓜、小紅書一起更。
東邊不亮西邊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多一個平臺,就多了一個回旋的余地,多了一個機會。尤其是不同的平臺受眾有差異,平臺特性和算法不同。
在這個平臺不火的內容,也許另一個平臺能火。對比不同平臺之間的數(shù)據(jù)表現(xiàn),有助于加深你對不同平臺的理解和認識,幫助你做出更好的內容。
我能寫上百篇品牌營銷相關的公眾號文章,那是因為我在廣告業(yè)干了13年,服務過快消、汽車、金融、地產(chǎn)、能源、醫(yī)藥、服飾、運動、家電、日化、食品飲料等眾多行業(yè)的幾十個客戶,接觸過幾百家甲方企業(yè);
那是因為我早在大學讀廣告系時,就把學校圖書館里幾百本廣告營銷相關書籍都看完了,每一年還在大量閱讀這個行業(yè)的新趨勢和新知識。
包括我寫書評、影評、樂評也是一樣。
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說:不放牧,哪有奶擠?平時不注意積累,不多搜集素材,不多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那么到寫作時你自然下筆生澀,沒有東西可寫,也做不出什么有價值的內容。
不能讀書破萬卷,哪來下筆如有神?
我經(jīng)常念叨一句話,做自媒體就是一門玄學。你能預判什么題材更受歡迎,什么內容更有機會走紅,但每一篇文章上線,它最終能不能火,能不能夠引爆全網(wǎng),還是得看時機、看運氣、看機緣、看巧合。
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做好內容,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剩下的交給運數(shù)。一句話,心態(tài)要好。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容易放棄、缺乏耐性和自律的人做不了自媒體。
像我現(xiàn)在做久了公眾號,完全變得非常佛系?;旧弦粋€周都不看漲粉量,也不怎么關注閱讀量;不追任何熱點,每篇文章的選題熱不熱門無所謂,我只寫自己感興趣的題材,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按清代詩人黃遵憲的說法,這叫做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雖然我也有運營自己的粉絲群,但是從不在群里推廣自己的公眾號和文章,也不強制要求大家必須轉發(fā)文章才能獲取什么干貨和資料,群只用來分享有益的書籍和觀點,一切隨緣。
這樣的心態(tài),幫助我在寫公眾號這件事里,獲得更多的樂趣,而非焦慮。不要每天都盯著數(shù)據(jù),那太累了。
最后,再說一說我為什么寫作吧。
首先,寫作是一個自我認知深化的過程。
寫作讓我頭腦中未成型的思考成型,未清晰的思路清晰,讓我學會深度和體系化思考。
寫作讓我知道自己真正關注和感興趣的課題是什么,幫我了解自己擅長什么,知識結構和能力拼圖里又有什么缺失和不足。寫作能讓別人認識你,但更重要的是,寫作讓你認識你自己。
其次,安蘭德說過:你不能把這個世界,拱手讓給你討厭的人。
作為一個廣告人,我也習慣通過自媒體獲取資訊,但是在看了那么多垃圾營銷號之后,看著他們曲解品牌與營銷觀念,甚至是故意傳播錯誤的廣告知識和觀點,誤導觀眾,尤其令人氣憤的人,這樣的文章竟然還有那么多人看,有那么多人相信。
所以我必須要寫,把我知道的告訴大家,我不能將世界拱手讓給這些人。
最后,忘記了在哪本書上看過一句話:我之所以寫作,不是因為我有才華,而是因為我有感情。
雖然我的公眾號寫了大量營銷、市場、商業(yè)、運營相關文章,但在內心深處,我永遠將自己視為一名廣告人。在這個行業(yè)待了十幾年之后,雖然有很多辛苦、心酸、忙碌,但我熱愛廣告這個行業(yè)。
廣告人是一群幕后英雄,品牌和企業(yè)才是市場這個大舞臺上的主角,很少有人知道一個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作品、一次卓越的廣告?zhèn)鞑?zhàn)役、一個成功的品牌背后,是怎樣的一群人在默默付出,他們又耗費了多少心血和日日夜夜。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營銷和廣告的魅力;我希望幫助更多的人,用創(chuàng)意和品牌點亮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