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對于運營的理解會不一樣,運營這個群體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誤打誤撞”進入這個圈的,不同的項目、業(yè)務、負責不同的模塊,360行的運營會產生360*N倍的運營理解。
就寫寫個人理解,主題講的是用戶、用戶價值、用戶運營。
百度上的解釋是:
這樣沒實際意義的答案明顯不是運營人要的答案。
用戶是一個對象,這些名為用戶的對象,有著不同的屬性和方法:屬性指的是(姓名年齡身高性別等等)這類標簽,方法指的是用戶的行為(可能做出和已經做出的行為)。
所以什么是用戶?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在問是什么定義了用戶,而此時的“用戶”經過屬性和方法的定義,就是一個可以存在于客觀世界的具體對象了,用面向對象編程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個實例的對象了。
對象的屬性和方法就是一個用戶的全部數據了。
但我們知道這個對于實操提升用戶價值又有什么用呢?
我最喜歡的《三體》小說,黑暗森林理論也是從兩條不證自明的公理,再結合人的經驗推導出來的。
運營也有像數學幾何里一樣的公理(如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即:
價值=用戶量*用戶價值
這個公式結合個人對用戶的理解,我歸結出四點:
前面也講了,屬性指的是(姓名年齡身高性別等)這類標簽,它定義了用戶,我們常提到的用戶畫像就是用戶屬性的集合。
舉個例子,內容型產品會在用戶注冊時讓我們選一些興趣之類,實際上在后臺就給我們打上了一個興趣標簽,除了可以用于更精準的內容推薦,還可以根據之后的業(yè)務進一步的發(fā)揮作用,這可以說是精細化的基礎建設。
屬性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年齡在增加、愛好在變化),所以屬性不單定義了用戶。我們不斷在后臺給擁有某些特征有和行為的用戶打上的各種標簽,就是這里提到的用戶屬性,它的本質和我們的“用戶畫像”是一致的。
Ps:畫像的來源除了靜態(tài)的屬性,也可以是行為,當用戶的某種行為不斷重現,就固化成了一個標簽。
不同的屬性價值不同,這里用詞是“不同”,是因為每個用戶都有值得挖掘的點,就看怎么用。
說到底用戶畫像就是工具,更像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的準備工作,工具需要我們去設計制作/優(yōu)化/升級,最后怎么發(fā)揮作用具體使用還得根據使用者的目的。
這里說的狀態(tài)可以結合一些模型去理解,常用的漏斗模型(AARRR)、RFM都可以。
一個用戶會有多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具有階段性,是層層遞進的,有起承轉合。
當然也可以脫離模型解決問題,比如驅動用戶完善最基本的用戶信息,這就是驅動用戶完成基本資料的填寫,就是一個狀態(tài)的改變(雖然簡單但同樣提升了用戶價值)。
結合漏斗模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當用戶到平臺后,首要任務是激活(A),這時我們遇到兩個問題,什么是激活?怎么樣激活?
什么是激活我們需回到產品的核心業(yè)務(第一問)。
如音樂類激活是聽音樂,怎么樣讓用戶去進行這個聽音樂這個行為,我們可以想辦法,如:
音樂作為一種內容形式,我們可以從內容推薦、興趣偏好、優(yōu)惠、新人福利、獵奇心各種讓用戶完成激活(第二問)。激活就是說白了就是讓新用戶最快速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
回到第二點:用戶不同狀態(tài)的價值不同
我們得對定義用戶目前處在的狀態(tài)(用戶分類or用戶分層),把用戶趨向下一個狀態(tài),直到驅動到最靠近轉化的狀態(tài)(最有可能轉化成功),這是第二點用戶價值提升的思路。
上面例子就是驅動用戶從新注冊獲?。┑匠砷L(A激活),價值得到提升,這個路徑可以監(jiān)控,我們能對用戶進行驅動。
具體操作:
用戶只要打開產品就是在發(fā)生行為(不打開也是行為),再拿cloudMusic來說,我們把用戶行為作為依據對用戶進行分類,比如用戶a除了聽歌啥也不做,b聽歌還看評論,c不但看還寫評論,d聽到喜歡的歌會分享出去。
假設一個用戶會做abcd所有的事情,那么他/她的用戶價值一定是最大的,所以讓用戶發(fā)生更多的行為是提升價值的直接有效方式,發(fā)生行為意味著消耗 時間、金錢 成本,而消耗的對象就是利益獲得者。
為促進用戶行為,看看cloudMusic做了什么。
為了讓你開始聽歌:
當你在聽著一首歌,它讓你:
CloudMusic就這樣讓用戶一次次的發(fā)生了更多的行為,你都忘了原來我只是想聽首歌就睡,把一個新用戶養(yǎng)成了高價值用戶。
用戶發(fā)生的行為越多,價值越大。
所以我們應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