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文斌
來源:社群那些事(ID:Wenbin-PR)
本文為作者授權鳥哥筆記發(fā)布,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
這個話題,一碗梁粉以前的文章里聊過,就是這篇:《微信群里加人怎樣才能被快速通過?這里有3個技巧!》
不過,最近看到大神轉發(fā)硅谷王川的微博,有感而發(fā),再來羅嗦幾句。
為啥想再羅嗦幾句?
因為,經(jīng)常有朋友通過一碗梁粉發(fā)布在各種自媒體上的文章,找到我的公眾號,找到我的個人微信號。
被加的次數(shù)多了,也看到不同朋友在溝通時五花八門的姿勢,其中效率差異之大,實在是令人驚訝。歸結為幾個問題:
如何加別人讓別人看到你的好友申請快速通過?
如何在別人通過你的好友申請后,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如何通過簡短的溝通后,可以交換或者拿到你想要的資源?
這些并不復雜的溝通技巧,其實,很多人做不到。
那些正確的加人姿勢
回到正題,來看下硅谷王川在微博上 關于社交媒體禮節(jié)的分享,我也加了些評論:
1 、社交媒體上正確加人的姿勢:做個基本自我介紹,名字 (全名,實名,不是什么 John, Bill, 小冰之類的代號或者假名),機構,行業(yè),所在地。自我介紹時盡量不要用一些行外人不懂的冷僻的字母縮寫。 這一點 50% 以上的人都做不到。
【一碗梁粉】:所謂知識的詛咒,就是你以為別人知道,而別人卻不知道。
更別提,有些朋友的昵稱是表情符合,那么在加人的時候,會出現(xiàn)我是某表情符號的好友邀請。
對方如何能知道你到底是誰嗎? 真的,并不是每個人都神通廣大,請注明你到底是誰。
2 、 在沒有詳細自我介紹之前,不要做伸手黨,不要上來就問一些你只要花五秒鐘就可以提問,而對方要花五分鐘來解答的問題 (諸如你覺得。。 如何如何, 你怎么看。。。 )
【一碗梁粉】:如何正確地問問題,永遠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你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論壇里有這樣的置頂貼,比方說CSDN論壇上的。
先把提問的技巧學好吧。
3 、 很多時候別人是否愿意用舉手之勞來幫你,完全取決于你的態(tài)度,取決于你是否按照對方的角度思考。
【一碗梁粉】:正所謂:別人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你,那是本分。
所以,不要站在冰冷的道德高地,向對方指點江山。
4、如果在自我介紹時,可以詳細介紹你的特長,你能帶來什么價值,你就超過 95%的人;
【一碗梁粉】比方說,在組織的各種人脈快閃群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格式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參考格式:
【昵稱】:
【微信ID】:
【城市】:
【擅長領域】牛逼的經(jīng)歷?第一桶金的故事?擅長的增長技能?亮眼的裂變數(shù)據(jù)?有意思的觀點?
【希望勾搭】升級思維?找合伙人?找流量?發(fā)招聘?毛遂自薦?推廣資源?找社群?
【一句話分享】一句話分享你近一年在賺錢這件事情上最大的收獲或啟發(fā);
【其他想說的】任意內容
5 如果你事前有花時間了解對方的背景和經(jīng)歷,并且因地制宜地提出一些可以給對方增加價值的具體建議,那么你就輕松超過世間 99.9% 的人了, 你獲得回饋的概率也就大很多。
【一碗梁粉】:能做到這點的人,太少太少了。。。
當然,也有可能這個你想加的人對你來說不重要,沒必要花時間去做這些。。
但是,如果這個假設成立,何必要加呢。。。
加人通過后的8個小細節(jié)
另外,加人通過后,我也有8條技巧供你參考:
1. 不要問對方,”在?",”在不在"?
放心,只要騰訊不倒閉,微信在運營,一直都在的,早晚都會看到你的。
最可怕的場景是,回了一個“在”,然后又等幾個小時,對方已經(jīng)想不起當初為什么問你了。
要點是: 請直抒胸臆,直奔主題,簡明扼要地說明你的來意。
2. 不要稱呼對方為 ”親“
我不是您的"親",不是,不是,真不是。。。
3. 不要隨便發(fā)語音
我說的是隨便。
你如何知道對方是否處于方便收聽語音的場景和環(huán)境下?
如果實在要語音,最好的辦法是手機上裝一個訊飛輸入法,直接語音轉換成文字。
還能幫你加上標點符號,效果杠杠滴,親測威力無比,強烈推薦。
4.緊接上一條,比發(fā)語音更讓人惱火的是,是直接要求語音通話
最尷尬的是,這個語音通話強行打斷了你向老板匯報的過程。
最要命的是,如果沒有接通,還會再追加幾個語音通話。
是家里著火了,還是隔壁母豬下崽了?
簡稱: 微信語音奪命連環(huán)call。
5. 請盡可能地詳細提供細節(jié)
怎么做社群?怎么引流?怎么做公眾號?
"我想要那個資料",“就是那個資料”,"你上次分享的那個啊"。。。
要哪個資料,分享的資料千千萬,你到底說哪個? 諸如類似的問題。
我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蟲,如何知道你細膩心思的千般變化?
6. 請務必保持必要的禮節(jié)
上來順口說聲“你好”,結束了說聲“謝謝”,真的不算一件要求過分的事情。
7. 不要寒暄過度
與上面相反的是,叫做“過度套交情”。
“久仰久仰”,“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改天過來喝茶”諸如此類。。。
有事說事,敬請直奔主題。。。。
因為,改天過來喝茶,這個“改天”,一定是猴年馬月。
8 紅包依然是有效的溝通方式
如果是請教問題,對方也不是你老爸老媽,誰也沒有義務回答你的問題。
但是如果上來就給發(fā)個紅包(無論大小),對方對你的好感度會直線上升,你的問題被回答的幾率也會大大提升。
這一點,咱們社群里的 錢敏知老師發(fā)揮到了極致,他管這個叫做“送禮思維”。
嗯,親測有效,誰用誰知道。
回到原點思考這個問題
其實,上面羅嗦了這么多,落到最后,只有一個關鍵點: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對方,發(fā)出這樣的話是否會讓你覺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