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亮哥發(fā)了個腦洞,然后……當天就開了個猥瑣的話題,叫作:
#你做過最慘淡的活動運營是什么?#
于是,收到了幾個很有趣的回復,小結一下這些案例中的活動神坑,故事大家看看可以一笑,神坑就注意不要踩了。
Episode 1
跨年拉新活動,渠道之前沒有測試,導致發(fā)文耽誤了兩天,又趕上假期……最后拉新活動,變成了「給老用戶玩的活動」,同時,獎項設置的比重太低,也存在了影響。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悲傷之處在于:
解決這類坑,就如親歷者所說:
經歷了這樣的事件之后,每次活動中的任何細節(jié)都事必親躬,并且要做兩次確認,以防止再度悲劇。
Episode 2
往事不堪回首,上個月,給一家旅游莊園做稻草人主題推廣活動,分兩個渠道,線下用電臺,地鐵,公交等傳統(tǒng)廣告進行傳播,線上是基于微信公眾號轉發(fā)可獲得半價優(yōu)惠券,活動結果:第一天竟然不到200人參加。
這是一個比上一個還悲傷的故事。因為:
傳統(tǒng)渠道不太給力,而線上渠道估計公眾號的影響力不足,或者文案不夠勾引人,所以轉發(fā)寥寥。
這種坑如果要避免,其實是要弄清楚「用戶究竟在哪里」、「他們究竟想要什么」、「平常通過什么渠道去接收信息」這些根本性問題,才能有可能去實現(xiàn)的。
電臺更多的時候是車主和老年人的接觸渠道,地鐵公交,上班族通常也等于低頭族,不會看廣告,而如果公共交通的空間中,人擠到無法低頭,那也就沒心情看廣告了。至于公眾號,我覺得要打編輯的屁股才行了。
Episode 3
兩年前,游戲運營活動,由領導牽頭高大上的「影游互動」,在游戲內植入電影票售賣,最終購買為零。歸其原因,三流游戲+三流電影,誰會買單?
這種事兒,其實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會遇到吧,只不過未必是這種行業(yè),這種形態(tài)。
領導之所以是領導,就因為他們的眼界通常更高,能站得更遠。看得遠的好處是萬一瞅準了風口,豬也能飛上天,但是,如果在山頂上站累了,決定頂著風尿尿的話,估計要尿自己一身。
對于這種坑,躲是躲不掉的,只有勇敢的踩下去,然后自己主動的總結,并且認清楚,產品是1,運營和渠道都是添頭,就可以了。
Episode 4
想想也算是嘗試吧,我們是做普通話學習app的,以前一直就是做線上運營,后來想說試試校園線下推廣,畢竟我們軟件用戶大學生還是挺多的,于是就在杭州各大學校食堂做廣告柱推廣,貼了一個月,結果…一個轉化也沒有…
亮哥一直說,線上的玩法和線下的玩法是不同的。
線上隨便玩玩或許可以風生水起,但線下可能絞盡了腦汁,也搞不懂用戶到底想要啥。
對于這個案例來說,觸點是想當然的:
但其實,食堂人流量是大,但停留時間并不長,進食堂的同學們大多數(shù)是肚子餓了要吃飯了,排著長隊,聊著天刷著手機,誰有空關注廣告柱子啊?!
其實不如找倆學生,告訴他們每拉來一個同學,就送10塊錢的餐費,好歹也會有轉化的。
Episode 5
去年蹭熱點的一個活動,花了7萬到新媒體,帶來不到100注冊,1個轉化。新媒體的坑還要踩嗎?一年過去了不敢再做這樣的東西了
新媒體這種渠道呢,馬太效應是很膩害的,然后,類型限制也是很膩害的。你在亮哥這里蹭熱點投下敘爺啊、有璨的書,那還可以,但你要是跑我這兒投放化妝品,那就有點玄了。還不如讓咪蒙去吐槽一下狗日的生活讓如花女人多么憔悴女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兒還不趕緊剁下手來,我保證那效果絕對是我的千倍、萬倍。
熱點也是這樣。
第一個追,牛逼;第二個追,逗比;第三個追,就是傻逼了……
如果你都不知道你是第幾個追的那個熱點,那就證明你一定是比傻逼還要傻逼的傻逼還要更傻逼(N次方)的傻逼了。
所以,想要轉化,有時候真的不一定是要追熱點的,反而是找到用戶的痛點和癢點更容易一些。
想一想「渴了累了喝紅牛!」,想一想「餓貨,快來條士力架!」,想一想「怕上火,喝王老吉!」這些吧。
Episode 6
之前有做過一個運營活動型產品,主打每周酒店限時搶購的,通過低價酒店資源吸引用戶,用部分折扣型產品引導用戶轉化購買,產品最終每一期都只實現(xiàn)引流,沒能實現(xiàn)轉化,產品銷量慘不忍睹……
這里其實展示了一個誤區(qū):只要酒店價格低,用戶就會開房間。
其實,不會。
人家只會很好奇,為毛一個酒店的房價這么低?
是不是環(huán)境臟亂差?是不是房里死過人?是不是喝個礦泉水都比房費貴?
別看有很多人很樂于去薅信用卡的酒店權益,占便宜啥的,真的給他一個低價客房,他也怕的。
所以,可以吸引好奇的人來看看這么便宜的房費到底什么鬼,但真要他個房間,那恐怕人家還是愿意相信大公司大品牌。
畢竟,對人這種生物來說,未知的恐懼才是嚇人的——這么低的價格,你騙鬼啊!
Episode 7
線下技術分享活動,活動報名130人,到場60多人,本來也準備拉新,結果也是成了老客戶交流,PS:我買了120瓶水居然發(fā)沒了,誰動了我的農夫山泉有點甜?
這位讀者寫得很有才,我相信很多人看了會很開心的笑。
這依然是個線上與線下不一樣的問題,但同時它還暴露出了「風控」這個不少人會無視的問題。
60人、120瓶水,說明人均2瓶,那么,這些水是不是本來就設計成敞開來的,如果是,怪不了別人;如果不是,有什么方法能夠限制水被超領?
這里是有風控策略的,譬如,水只有進入場館時,憑入場憑證領取,多余的部分,直接收走,不在任何地方露出;譬如,水在入場前已經擺放在作為旁邊,開場后,多余的水歸攏到演講者身前或身側,要拿水必須大庭廣眾跑到演講者身前去拿。
很多時候,風控不一定玩的是方法,有時候其實是一種做事兒的態(tài)度和細節(jié)的把控力。
我相信,每個運營人在路上,都會遇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坑,這些坑會帶來很多我們不愿意見,也不愿意想的后果,用別人的坑來填自己的路,其實是好選擇。
所以,想想我之前說過的,亮哥真心從來都不太說成功案例,也很少去深度剖析,原因很簡單。
事后諸葛亮,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問題是,你能不能成功的記住這些坑,并且以后不會再掉到同一個坑,那就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兒。